每次看到台東考古又挖出東西,內心就是興奮加上嫉妒。
台灣這片土地從有人類居住,從挖出的文物算來應有3萬年。挖出的最久遠的也只有2、3萬年前的左鎮人、距今約3萬年至5千5百年之間的長濱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4700年之間的大坌坑遺址、4500年至2000年前的圓山遺址....。
嫉妒啊!古代的台東人留下那麼多寶。
三年前杜鵑颱風為台東帶來罕見的海水倒灌,也意外讓太麻里海邊深埋地底八公尺的史前遺址重見天日,這處遺址是國內發現遺址中最接近海邊;架構完整,在考古、地質、海洋三方面研究深具價值,但很可惜地質和海洋方面未進一步研究。
舊香蘭遺址位於台東縣太麻里鄉舊香蘭海邊,南太麻里溪出海口南岸,面積約二十公頃,埋藏地底八公尺,距離海邊不到五十公尺,一旦大潮就淹沒在海水裡。
台灣考古新發現!台東舊香蘭遺址發現熔化鐵器和玻璃材料的遺跡,證明1900年前(中原文化的漢朝)當地人類就有能力將溫度提高到攝氏一千兩百度;同時也發現鑲在陶土的黃金珠,當時已有黃金加工技術,這也是台灣發現最早的冶煉黃金技術。
舊香蘭遺址位於台東縣太麻里海邊,面積大約二十公頃,距今一千九百年至二千二百年。遺址早在一九九八年三月就發現,當時僅出土石板棺,被視為「卑南文化三和類型」的遺址之一;直到二00三年杜鵑颱風來襲,埋藏地底的遺址再度出土,掀起研究新契機。
考古團隊由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員李坤修負責,除了蘊藏豐富的文物外,舊香蘭遺址是台灣最接近海邊的遺址,同時出土的器物帶有百步蛇紋飾,顯示台灣東部史前文化與原住民之間的淵源,在台灣原住民文化起源研究上是一項重要發現。
李坤修於舊香蘭遺址最新發現一文中表示:2004年的搶救考古發掘所採集到的考古遺物中,三項較關鍵的發現;一是石板棺,二是器物上的百步蛇紋飾,三是 銅、鐵、金與玻璃。這三項物質遺留分別形成三個環節,把舊香蘭遺址在文化發展史上的定位做明顯的標示。石板棺的要素讓舊香蘭遺址與較早的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可以做聯結,百步蛇紋飾則讓舊香蘭的史前文化與近代排灣族與魯凱族文化可以勾連。銅、鐵、金與玻璃的發現,則宣告舊香蘭遺址已脫離石器時代進入使用金屬器的文明階段。換言之,舊香蘭遺址的史前文化,不只填補了台灣東部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文化之間的「失落環節」,同時也讓東部的史前文化與世界金屬器文明接軌。
最近李坤修又有重大發現,在文化層中找到熔解的鐵屑和玻璃材料,證明當時已有熔解玻璃和鐵器的能力。李坤修表示,熔解鐵和玻璃的溫度必須達到攝氏一千兩百度,一千九百年前的史前人類已經具備這項能力,這處遺址的居民可能已掌握煉鐵、鍛鐵、燒玻璃的技術。
更讓李坤修訝異的是,發現小金珠、金箔,以及鑲在陶土的黃金。他說,這應該是利用陶器冶煉黃金的遺跡,這也是台灣首次找到史前人類冶煉黃金的技術。
李坤修表示,舊香蘭遺址出土黃金是東部史前時代出現最早的黃金,且標本出土是在文化層並非陪葬物,代表黃金有從事加工的可能。
舊香蘭遺址出土五具小石棺,這也是首次出現的小石棺群,最小的僅有四十公分。當中一具相當特殊,棺底鋪上紅色的物質,且有一隻陶甕陪葬,從臼齒研判應該是兩三歲孩童,從隆重的葬禮研判,這名小孩在部落內很受到重視。
目前出土的石屋古建築緊鄰地表,考古人員已下挖約五公尺,浮現出接近完整的石牆,李坤修從其結構研判這是多戶結構,類似現代連棟透天厝的整齊排列,完整程度絕不輸廿餘年前的卑南遺址,在國內相當罕見。
李坤修推估此古聚落年代距今約一千五百年,石頭以河川礫石的變質岩為主,應是就地取材。根據過去出土的模具、金屬與琉璃珠的冶煉殘渣,他研判是史前工業遺址,而這排建築與前述工業殘留位於同一文化層,他初步判斷這排建築就是史前工廠。
石棺上豎立單石 謎團待解:這次挖掘也發現孤獨豎立在石棺上的單石,單石在東部史前遺址中相當常見,它為何存在?做何用途?由於過去發現單石大都移位,尚難論斷,考古人員李坤修認為單石應是墓葬結構的一部分。
台灣巨石文化的主要遺留有石壁、單石、人形石像、岩棺、石輪、石柱等,單石即屬於巨石遺留的項目之一,目前緊鄰石牆的位置已有石棺露頭,而石棺上豎立了一具單石,李坤修認為這是單石與石棺的原始組合,未經移位,顯見兩者之間有所關連。
台東太麻裡海邊舊香蘭遺址,文化豐富,不亞於卑南遺址,且是一個頗具規模的聚落,出土的石棺僅次於卑南遺址,目前已挖掘十四具大人石棺,兩具分散小石棺,今天再度發現五具群聚的小石棺,這也是考古首次出現小石棺群。
這五具小石棺大小不一,長度大約分別是四十公分、五十公分,八十五公分,九十公分,一百公分。挖掘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員李坤修表示,最小的石棺應該是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其它的則是二至五歲,一百公分長那具小石棺也有可是成年婦女。
李坤修表示,五具小石棺中,長八十五公分那具最完整,也最特殊,有完整的九片石板當做棺蓋覆蓋,頭腳兩片石板,都有圓孔,棺底則鋪上紅色的物質,並且和大人一樣有陶甕陪葬。其餘四具小石棺則沒有陶甕,棺蓋板也只有三、五塊。
李坤修表示,這個八十五公分長的小石棺還留有尚未風化的少許頭蓋骨,以及一顆臼齒,研判應該是二、三歲孩童,且從它隆重的葬禮研判,這位小朋友在部落中應該受到相當重視。
李坤修表示,舊香蘭遺址總計發掘出二十一個石板棺,也再次證明有聚落的存在,和集中埋葬的墓葬區。
舊香蘭遺址位於台東縣太麻裡鄉舊香蘭海邊,南太麻裡溪出海口南岸,面積約二十公頃,埋藏地底八公尺,距離海邊不到五十公尺,一旦大潮就淹沒在海水裡。
遺址出土後,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李坤修負責搶救挖掘。李坤修修發現這處遺址的豐富文化內涵不亞於「卑南遺址」,屬於多個文化層,距今一千四百年至二千二百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